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經過嚴格處理的可生食雞蛋,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就一定是完全無菌的“無菌蛋”嗎?事實并非如此。
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解釋,“無菌蛋”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無菌,通常特指“沙門氏菌不得檢出”。沙門氏菌是引發全球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體之一,在我國也位居常見食源性致病菌前列。它廣泛分布于自然界,易污染肉、蛋、奶及其制品。除了沙門氏菌,雞蛋還可能存在致病性大腸桿菌、空腸彎曲菌、李斯特氏菌等其他致病微生物。從衛生控制的角度看,雖然“無菌蛋”污染致病菌的概率遠小于普通散裝雞蛋,但風險不可能為零。“即使出廠時達標,雞蛋在運輸、儲存、制作等環節仍存在二次污染風險。”鐘凱說。
另一個常被消費者忽略的關鍵點是苛刻的儲存條件。記者注意到,可生食雞蛋包裝上明確要求“冷藏儲存”,并標注“宜生食期限”通常為距離包裝日期15天內(夏季可能縮短至7天)。超過此期限,商家和專家均建議充分加熱后食用。
雖然生雞蛋或者溏心蛋的風味獨特,但從安全性或營養吸收的角度來看,并非最佳選擇。雞蛋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和抗生物素,這兩種物質會影響營養吸收,需充分加熱才能被破壞,因此生雞蛋的消化吸收率僅約為白煮蛋的一半。
專家提醒消費者,即使購買了“無菌蛋”,也需注意食物儲存、制作過程中的生熟分開,避免交叉污染,否則“無菌蛋”到家也可能變成“有菌蛋”。
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表示,養成安全的雞蛋處理習慣比購買可生食雞蛋更重要。
范志紅建議,如果購買的是表面未經過消毒處理的雞蛋,將其放置冰箱里儲存時,應注意將雞蛋放在盒子或者袋子里,與其他食物隔離開,避免污染到其他食物;在取用生雞蛋后,要馬上洗手,再去處理其他食物或者接觸碗盤筷子;打開的雞蛋殼應直接丟進垃圾桶,避免污染操作臺面或容器,給致病菌留下污染和增殖機會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