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綠茶婊網絡流行詞,最早出現在2013年,官方的解釋是:泛指外貌清純脫俗,總是長發飄飄,在大眾前看來素面朝天,在人前裝出楚楚可憐、人畜無害、歲月靜好卻多病多災、多情傷感的樣子,背后善于心計,玩弄感情的女人
而如今這個詞又在年輕的一代人中流行開來,尤其是學生群體,那么所謂的綠茶婊在關系層面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?我們又該如何從心理層面去鑒別綠茶婊了?
看原生家庭的完整性,往往原生家庭相對不完整的出綠茶婊的可能性比較大
這類女性,給人第一感覺是單純的,單純的有些傻,尤其是一些柔弱的女子,特別能激發男性的保護欲,總是在還不是特別熟的時候展現出過于親近的行為,語言,感性支配等
一般這類女性她的原生家庭給予她都是有缺失的,比如親自中斷,單親,重男輕女,長輩偏心等等,她們內心是很渴望被愛,被關注,被看到,因為以上這些原因,無法滿足她童年時期的正常需求,于是她從小的時候就拿著理性的思維模式去生活,自己不照顧自己誰來照顧她?帶著這種思維模式長大,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,內心的那份渴望又會放大,會投射到親密關系伴侶身上,這種投射更多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愛,所以她對你很尊敬也很有意的保持距離,由于從小沒有得到家人的關懷,她內心是不知道如何去和一個異性相處的,或許沒有分寸,或許不講究時機,但從這個出發點上看,是有一絲憐憫的,但畢竟親密關系不是原生家庭,這種投射換來的是幻想的破滅,綠茶婊的口頭禪,之前是我對你抱有太多幻想,這個幻想是身份定位的不對等,我把你當愛人,你把我當爸爸?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看,所謂綠茶婊不過是低質量原生家庭走出來孩子的一種成長方式,要知道內心,她們比我們更加痛苦,更何況我們的成長也是要邁過綠茶婊這個坎的,成長嘛,早點總比晚點好
成長過程中形成的,被動攻擊性人格
是否選擇性的去回答你的問題,理性的判斷她的內心活動
原生家庭并沒有決定了綠茶婊的形成,只是增加了可能性,原生家庭是很會影響到后面親密關系的,親自中斷下成長出的孩子很堅強,成長路上很不容易,會比同齡的孩子更早的進入理性階段,有的會否定父母親密關系相處模式,激勵自己成長,這是很勇敢的,有的則會耳污目染的接受,進而變成從他人身上獲取,這就是本期想分享的主題,價值驅動
綠茶婊無可否認的是物質,對于物質的需求遠遠大于感情,對于她們來說,感情是獲取物質的工具,但她們又不直說,表現出很喜歡你,或給予你一些希望,讓你有所期待,對她抱有幻想,然后倒打一把,在你身上挑各種刺,欲壑難填,你無論怎么做都是喂不飽她們的,不得不說綠茶婊的情商不低,她們很會拿捏分寸,很會掌握時機,只是她們背后對你更多是價值驅動
被動攻擊性人格:此類人格障礙患者的典型表現為,愚蠢無能或消極,但這些行為,實際是為了逃避責任或者隱含著控制或懲罰他人的意圖.被動攻擊性行為的特點,常是拖拉,無能或對自己無能的,做不切實際的辯護.這種人往往表面同意從事一些他并不愿意做的任務,然后暗中作梗.常以這種行為來否認或掩飾敵意或異議